见人,见物,见生活骨木镶嵌传承人陈明

紫林坊艺术馆是宁波市首家免费对外开放的民办博物馆,融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元素于一体,内藏江南水乡民居之韵味,外显与周边现代环境和谐,既有明清居室之清闲,又有现代时尚之典雅。馆内巧妙运用“太极生两仪”的设计理念,于水池两边各置四扇“月洞门”,门内各设琴棋书画四景,令整个艺术馆内翰墨飘香、余音绕梁,处处弥漫着诗意与浪漫。自年9月开馆至今,广受各界好评,逐渐成为宁波市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一座优秀的博物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雄伟的馆舍,也不在于它有多么丰富的藏品,甚至不在于它有多少参观者,关键在于是否能成为真正走进公众生活、公众内心的一座博物馆。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是紫林坊艺术馆创办者陈明伟的内心独白。陈明伟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根。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社会转型之际,这种文化的物质载体正在悄然消逝,它越来越衍生为一种非物质的精神状态,融入到已经被这种文化渗透的民众记忆当中。宁波骨木镶嵌就是这样的一种记忆,见证着宁波曾经灿烂而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生生不息而惠泽千秋。骨木镶嵌是宁波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它实用性强,精美耐用,是宁波民间工艺美术与家具、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曾几何时,骨木镶嵌以其尊贵典雅的地域风格和“天衣无缝”的精巧技艺享誉寰宇,并深受宁波人的垂青,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骨木镶嵌器具来装点生活。但凡婚嫁喜事、成家立业,皆选购骨木镶嵌家具和生活用品以体现排场,成了一种身份与地位的彰显。骨木镶嵌色泽对比强烈,艺术个性突出,尽显和谐、内蕴、魅力无穷,随即也成为了地方官员向皇室进贡的珍品。如今陈列于颐和园仁寿殿、乐寿殿内的宁式八角方茶几,就是光绪十年由宁波地方官员进贡给慈禧太后的贡品。宁波骨木镶嵌在历史上曾经辉煌,曾经衰落,几经沧桑巨变穿越百年的风雨来到我们面前,风姿依旧,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年递交文案材料,包括拍摄照片、制作流程,都是陈明伟亲力亲为。梁祝屏风面对先民们在工艺美术领域早有的非凡造诣和杰出建树,守护和传承这些经过历史积淀的精神财富,他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作为传承人,他表达了对于非遗保护的观点,认为非遗保护工作要着力于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要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只有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才有非遗的生命力,才有人类文化不断增长的多样性。非遗传承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才艺和创造力的生动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非遗的当代实践,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陈明伟一语中的地表明了他的艺术理念。无论是哪一艺术门类,时代性至关重要。“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审美品味等,去创作作品,古人没做的,我们现在可以做,值得做,应该做。”年,陈明伟完成了百件“骨木镶嵌文房四宝”的创作工程。单是设计图纸就花了四个月时间,绘制了多张。这一百件作品分三大类:民俗类、文房类和杂件类,每样都与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文人书房生活的日常与审美情趣,制作手法采用平嵌、高嵌、高平混合嵌等,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如《骨木镶嵌官皮箱》,官皮箱俗称“贡品箱”,内设抽屉若干,设有扣合、拍子、锁鼻,有些还有央层、暗室,具有保藏贵重物品之功用;选用珍贵木材大红酸枝为原料,采用高嵌黄杨木与浅浮雕手法相结合,嵌雕一体,精美绝伦。从册页盒、手卷盒、画盒、官皮箱、素木箱、牡丹盒、提篮,再到笔筒、临帖架、龙纹笔架、都承盒、镇纸,件件精品夺人眼球,造型线条现代简约,别致精巧且格调高雅。年,陈明伟选用一支木工、雕刻、镶嵌、油漆等15人组成的精锐创作团队,开始制作“骨木镶嵌万工床”。骨木镶嵌红木万工床该作品于年12月完工,总投资达万元,耗时0多工(天),高2.9米,宽2.7米,深2.5米,有95只黄杨木吉子,7块黄杨木牙板和7块黄杨木花板,60块骨木镶嵌花板,18块双面雕刻的围屏,围屏正反面分别是18块浅浮雕,24幅花卉图,12幅古代仕女图。其中60块骨木镶嵌的花板,分别散落于床的各处细部,令人目不暇接。每一块都几乎要花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最引人注目的是床架面上的3块骨木镶嵌花板,镶嵌的是江南水乡的场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在床顶帽子的部位,共有7块花板,镶嵌的是博古图案。除了骨木镶嵌之外,这张万工床还结合了宁波多种传统工艺。有骨木镶嵌的高嵌和平嵌,还融合了宁波的榫卯结构,黄杨木吉子,一共有90多个吉子。每一个图案都不一样,采用多种手法,比如镂空雕、深雕、圆雕,把所有雕刻工艺都结合在一块儿。除了外部的精致雕刻,床的内部也暗藏玄机,在围屏朝里的一面,是宁波女画家何月桂的仕女图。床两头的围屏是宁波画家陈龙的花卉图。在这些仕女、花卉的传统国画之间,有72只黄杨木吉子装饰其间,雕刻成24个节气画面或24种瓜果等。在这些画和吉子的下方,是牛骨和黄杨镶嵌的松鹿图,还有各种花卉的小幅浅浮雕。这件作品不仅极具艺术价值,更具有里程碑意义,堪为紫林坊艺术馆的镇馆之宝。年,《骨木镶嵌万工床》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另一件骨木镶嵌《梁祝屏风》,采用老大红酸枝木作为原材料,镶嵌牛骨、黄杨木。屏风以“梁祝传说”为主题,屏风从右到左分别镶嵌别父求学、草桥结拜、同床三载、托母为媒、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山伯临终、马家迎亲、梁祝化蝶等妇孺皆知的经典桥段,再现了宁波“梁祝文化”唯美彻骨的爱情故事,每一刀记录着骨木镶嵌的保护和传承,每一嵌诉说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古不朽的爱情故事。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怀着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也有人总结为“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二十四字。在记者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和一份坚守。这种精神在陈明伟身上以最恰如其分的方式得以体现。说他是一种情怀,他视工具如手足,视作品如生命,让这个世界不再是冷冰冰的物质世界,而具有温情;说他是一种执着,他面对世界、面对工艺的一种自信,傲立于世间,以人度物,包含着严谨认真、刻苦勤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执着进取的精神;说他是一种坚守,无论从原材料采集还是到入行学艺、到制作、销售等环节陈明伟都尊重自然,不欺世、不懈怠,尽善尽美,以诚相待。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某种意义而言,人们对“匠人”是持否定态度的。尤其在艺术界,很多人认为工匠只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他们的作品离艺术还很远。陈明伟并不这么认为,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艺术家,但大多数艺术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如果没有那份清寂的执着与坚守,没有那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创造不出好作品的。我们知道骨木镶嵌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要经过选骨、清洗、沸煮、描画、雕刻、镶嵌等大大小小四五十道工序。每一件骨木镶嵌作品,都需要花费雕刻者数十天甚至数月的时间,雕刻时要非常小心,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稍有不慎,就会毁掉整幅作品。如果没有在牛骨与木板镶嵌连接而不差毫厘的能力,如果没有能把雕刻精细度控制到头发丝般的能力,就根本无法达到骨木镶嵌“天衣无缝,犹如汉画”的审美要求。杨枝观音工匠精神,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件作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也正因为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工序复杂,人力成本高,年轻人不愿学,后继乏人。目前中国工艺美术传承发展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做好传承,抢救中国传统手工艺已刻不容缓。而缺乏“工匠精神”,想要将古老的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下去是绝无可能的。“有限的时间不能做无效的劳动,更不能做重复的劳动。”这是陈明伟教导后辈时,常提起的一句话。从《骨木镶嵌万工床》《梁祝屏风》到一百件文创精品,陈明伟的创作一直没有中断,然而他觉得这还不够。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时候,宁波的翻簧竹刻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便重新探索难度更大的单刀阴刻竹刻,并完成了《孙过庭书谱》和《观音菩萨圣像》两套恢弘巨制。据了解,24块《孙过庭书谱》,共个字,以及33块《观音菩萨圣像》,他直接上手,一气呵成,足矣见其功底之深厚。在外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却做到了。这些数字背后,无不透露出他的呕心沥血与孜孜不倦,工作作风着实让人肃然起敬。24块《孙过庭书谱》庄子曾言:“技进乎道”。“技”就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在年,陈明伟荣获“浙江工匠”称号,他觉得一个人,最好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如果没有那份清寂的执着与坚守,没有那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创造不出好作品的。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木雕、青铜器等生活用品,以及震惊世界的故宫、天坛、长城、都江堰等伟大工程,都是工匠们怀着一颗充满敬畏的心创造或制作出来的。五千年的文明里,这样千锤百炼的成果不胜枚举。历史上,我们曾经把品质做到极致,这说明品质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做到并行不悖。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陈明伟荣获“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时代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他始终认为,一个人需要能坚持苦练内功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也要做新时代领跑者。但现在,伴随着中国近百年来剧烈的社会变迁。整个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大家都在快速学习,急速奔跑、拼命追赶。我们却在快速发展中变得急功近利,丢失了很多美好。如今,经济发展到了新常态,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稍微放缓脚步,找找自己的短板,思考决胜未来的动力,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这不仅是对工匠做出新的价值判断,更是呼唤中国传统精致文化生活的回归。(文/厉亦平)陈明伟,年生,浙江宁波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波骨木镶嵌)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宁波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宁波市紫林坊艺术馆馆长。宁波市政协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创作的沉香雕刻作品《人生如意》和骨木镶嵌作品《万工床》曾获中国文联的第十届、第十一届国家民间艺术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奖项。其代表作《骨木镶嵌三字经插牌》《骨木镶嵌穆桂英练兵图》等分别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木雕艺术馆、中国木雕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浙江省非遗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收藏;著有《宁波骨木镶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丛书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nyecn.com/szmfl/22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