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角化囊肿影像诊断

中科公益爱心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3934.html

牙源性角化囊肿

根据年WHO牙源性和颌面骨肿瘤分类,牙源性角化囊肿(OKC)被定义为是一种牙源性囊肿,之前被称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被认为是一种牙源性肿瘤。该病年龄分布较广,但有两个高峰期:20~30岁和50岁年龄,男性较女性多见,最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具有潜在的侵袭性、复发率高及多发性的倾向性。由于本病主要沿颌骨长轴方向生长,而且膨胀的方向多向舌侧,因此临床上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OKC可因感染而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甚至瘘管形成等症状。一般术前要确定是全部囊性,还是有实性成分,如果全部囊性即行开窗处理,如果有实性成分,就需进行其他治疗。多发的OKC往往是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表现之一。

1.大体检查囊壁菲薄光滑,呈灰白色,继发感染时可呈灰红或灰黄色,囊腔内常含黄白色角化物(图1A)。

2.镜下表现镜下见衬里上皮为5?8层细胞的复层鳞状上皮,表层呈波浪状不全角化,基底层为立方或柱状细胞,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囊壁为较薄的纤维组织,一般炎症细胞较少(图1B)。继发感染时,衬里上皮和囊壁均失去其特征性的表现,衬里上皮可显著增生,囊壁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OKC好发于下颌骨第三磨牙区,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下颌骨磨牙区病灶可向前延伸至下颌骨体部甚至对侧区域,向后可累及下颌骨升支;上颌骨病灶多位于上颌骨后部,病灶大时可累及整个上颌窦甚至眼眶底部;约10%的患者可有多发病灶。单囊型病灶较多囊型常见。

图1牙源性角化囊肿病理表现A.大体检查见囊肿囊壁菲薄,内含灰白色角化物;B.镜下见村里上皮表层不全角化,呈波浪状,基底层细胞排列呈柵栏状(HE,x20)。

该病有一般颌骨囊肿的特点: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楚、边缘光滑、有硬化边。下颌骨病灶常沿颌骨长轴方向生长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见本节“病例1”),颌骨的膨胀性改变不如其他颌骨囊肿或良性牙源性肿瘤明显,膨胀的方向多向舌侧。

1.CT表现CT平扫可表现为水样或软组织样密度(见本节“病例2”),部分病灶内因富含角化物而表现为更高密度(见本节“病例3”);增强呈薄壁环形强化,合并感染时囊壁稍增厚且强化明显。

2.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可见囊性病变不强化,而病灶边缘可有强化,如合并感染则边缘强化更明显。

3.其他表现OKC可造成邻近牙受压移位和病变区牙根的吸收,牙根的吸收部位常呈斜面状;下颌骨的病灶常位于下颌神经管的上方,可造成下颌神经管向下或向外侧移位。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中65%-75%的患者有多发性颌骨OKC,另部分患者合并有骨骼发育异常(如叉状肋、颈肋、脊椎骨畸形等)(见本节“病例4”)及钙磷代谢异常(如脑幕或脑镰钙化、蝶鞍韧带钙化等)。

病例1

患者,男,40岁。右下颌肿胀伴疼痛8天。诊断为右下颌骨OKC,见图2

图2右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口腔曲面体层片(A)示右下颌后磨牙区局限性透亮影,境界清楚,病灶向后上方累及右下颌升支;CT(B、C)清楚显示病灶沿颌骨的长轴生长,境界清楚,边缘光滑,局部骨质略呈膨胀性改变。

病例2

患者,女,65岁。左下颌拔牙后流脓1月余。诊断为左下颌骨OKC,见图3

图3左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口腔曲面体层片(A)示左下颌后磨牙区局限性透亮影,境界清楚,边缘光滑,可见硬化边;CT(B、C)示左下颌病灶边界清楚,局部颌骨略膨胀,病灶内可见气体影,病灶周围无异常软组织肿块。

病例3

患者,女,47岁。无意中发现左鼻旁肿大2月余。诊断为左上颌骨OKC,见图4

图4左上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CT平扫轴位骨窗(B)可清楚地显示病灶的范围,同时可见病灶向唇侧膨胀,唇侧骨皮质破坏中断,边缘部分见硬化边;轴位软组织窗(C)示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小斑点状高密度彩。

病例4

患儿,男,11岁。发现左下颌区膨隆1个月。诊断为基底细胞痣综合征,见图5

图5基底细胞痣综合征CT(A、B)示上下颌骨多发性囊肿,下颌骨一囊肿沿颌骨的长轴生长,境界清楚;颅脑CT平扫(C)示脑膜钙化;胸部平片(D)示左侧第4前肋呈叉状改变。

OKC具有一般颌骨囊肿的特点,比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常沿颌骨长轴生长,而颌骨的膨胀可以不明显;由于部分病例病灶内富含角化物,在常规影像上与颌骨肿瘤性病变相似,但其增强不强化有助于鉴别;对于多发的颌骨OKC,要考虑到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可能。

作者:曹代荣、陶晓峰、李江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nyecn.com/szmgn/19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