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多年前,一名农村青年考上师范,在无锡一所小学当上了美术老师,但是,一场姻缘,却让他放弃了这份令人羡慕的职业。
他叫卜广军,曾是一名小学美术老师。入职不久,同事便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女孩名叫万华,也是一名老师。万华的父亲经营着一家二胡作坊,卜广军每次去万华家里,都看到老爷子忙着做琴。随着交往的深入,卜广军和万华确立了婚事,他也慢慢了解到,岳父万其兴的制琴技艺非同一般。
年,年仅15岁的万其兴就赴苏州学习制作二胡,由于天资聪慧,18岁就出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制琴师傅。年,万其兴回乡参与创办梅村乐器厂,开启了梅村制作二胡的历史。年,万其兴“二次创业”,开办“古月琴坊”,广采百家之长,“万氏琴”在海内外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然而,做琴的过程是枯燥而辛苦的,当时,作坊只有万老的大女婿黄建洪跟随他学徒,卜广军只是每天下班后帮万老打打下手,慢慢地,他却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份古老的制琴手艺,一发而不可收拾。他萌发了一个念头——辞去工作,专门跟岳父学做二胡。
知道卜广军的想法后,万老爷子并不赞同,在他看来,教师职业体面稳定,受人尊重,而做琴是手艺活儿,拿不上台面。而卜广军的爱人万华却表示了支持,她知道,做琴也是一份体力活,作为女儿,帮不上什么忙,卜广军如果能跟父亲学做琴,也算是能把这门手艺继承下去。
最终,卜广军还是辞去了工作,正式拜万其兴为师,学习二胡制作。
然而,就在卜广军兴致勃勃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他却在最关键的环节上碰到了门槛。
蒙皮是二胡制作中最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一把二胡音质的好坏。卜广军在学习铲蛇皮时,发现自己浑身力气却无从下手,肩膀因为要抵住刀柄,被弄得一片淤青。万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她知道,这是学做琴的必经之路。每天晚上,万华会贴心地帮卜广军敷上热毛巾,鼓励他多琢磨技巧。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最终,卜广军找到了窍门,掌握了铲蛇皮这最关键的一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的繁荣,万氏琴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万其兴一家从家庭作坊,到创立古月琴坊,拥有数千平方米厂房,20多名工人。万其兴的两位女婿逐步成长为了琴坊的主力军和主心骨。
此时的卜广军已然成为一名制琴熟手,他们的琴不仅销量好,客户口碑也很好,很多客人都是主动上门求订单,卜广军他们根本不愁生意。此时,万老建议他的徒弟们,出去见见世面,拿自己做的琴,去参加国内的制琴比赛。
年,“中国好二胡”制琴比赛,万其兴的几位徒弟崭露头角,摘得金牌,而卜广军却铩羽而归,仅获优秀奖。这让卜广军重新反思自己的制琴手艺。万其兴老人的一句话点醒来他,过去这些年,他从学徒到熟手,学的是手艺,而一名真正的制琴师,不仅是把琴做好,还要赋予琴独特的风格、特点,甚至还要了解演奏家的特点,因人制琴。
从此,卜广军对制琴手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年,在全国“名师二胡品鉴会”上,卜广军的作品终于获得金奖。
从把琴做好,到做把好琴,卜广军的二胡制作手艺日渐精进,他也加入了很多独特的思考和创新。传统的二胡采用蛇皮蒙制,音质音色不统一,很难在乐团齐奏中使用。他创新地采用纤维皮,解决了音质音色统一性问题。
一次参观博物馆过程中,卜广军看到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玉器“双龙管型佩”,受到启发,他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设计制作出具有无锡特色的“吴琴”,又一次在全国比赛中斩获金奖。
跟随万其兴学艺20多年来,卜广军最大的收获是学徒时,岳父的一句话:“先做人,再做琴”。在万其兴老人看来,只有人正,才能琴正、音正。曾有客户找他们代工做琴,想用便宜的酸枝木冒充名贵的老红木,被他们一口拒绝。卜广军说,材料不同,音质也会不同,以次充好的活,他们不做。
年,万氏琴迎来了第三代传承人,卜广军的女儿万云圣洁和女婿孙际云加入了古月琴坊。新生代的加入,带来了新的创意和活力。
琴坊传统的销售模式是依靠琴行,而年轻人把目光聚焦到了时下火热的直播带货上。万云圣洁和孙际云物色了合适的二胡老师,开起了直播。他们一边教观众拉二胡,一边推销自家产品,如今他们的直播间已经积攒了上百万粉丝,一场直播销售额过万。
对于孙辈的加入,万其兴老人很是欣慰,他的手艺和事业有了第三代传人。
“爷爷常说,先做好人,再做好琴,希望你们也能守住初心,先做好人,再做好事”,这是万其兴老人教给孙辈的第一课。
今晚19:50
欢迎收看江苏教育频道《我们家》
听万其兴的家风故事
编辑|熊伟宋姝萱
原标题:《我们家
万家三代:做琴先做人二胡传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