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酸枝老红木---一样珍木两种称谓的百年穿越
红酸枝,热带常绿大乔木,因锯解时新切面有一种特有的酸香气,故称之为“酸枝”。我国北方则称之为“老红木”。《国家红木标准》定为“红酸枝”。红酸枝为豆科黄檀属木材,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
红酸枝木质与颜色类似于檀香紫檀,年轮纹都是直丝状,鬃眼比紫檀大,颜色近似枣红色;木质坚硬、细腻,可沉于水,一般要生长年以上才能使用,它区别于其他木材的最明显之处在于其木纹在深红色中常常夹有深褐色或者黑色条纹,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国家红木标准》规定,红酸枝木类有如下四个必备的条件:
1、黄檀属树种;
2、木质结构细至甚细,平均管孔径向直径不大于微米;
3、木材含水率12%时,气干密度大于0.85克/立方厘米;
4、木材心材红褐色至紫红色。
目前红木家具市场使用的红酸枝材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俗称“大红酸枝”和“老红木”的“交趾黄檀”,另一种则为俗称“新红木”和“白酸枝”的“奥氏黄檀”,通常人们所称的红酸枝材料即为交趾黄檀。“在0年出台《红木国家标准》之前,红木二字特指的就是红酸枝”。然而,刚刚进入中国人视野中的红酸枝,并没有登堂入室到王公贵族的家中,更谈不上进入宫廷,而只是在民间所使用。
多年的大明皇朝,郑和率领着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出使西洋时,大概不曾料到,此行归来后竟然无意中成就了中国红木家具材料的传世珍品。
在流入中国后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红酸枝材料及其制成的家具散落在民间,并未被历史所垂青。红酸枝真正作为珍贵木材而被历史记载,要追溯到清朝中叶以后。据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周京南介绍说,从传世的家具及档案来看,乾隆以前几乎看不到酸枝木家具的记载,酸枝木是在紫檀花梨木基本告罄后,作为替代品由南洋进口而来的。
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陈设库贮里,酸枝木(也就是红木)家具的原料并不是称为“红木”,制成的家具成品才称为红木。那么清宫红木家具的原材料称为什么呢?从清宫档案可以发现,在乾隆年以后,一种新的木料进入了清宫,这种木料称为“海梅木”,而以“海梅木”制成的家具则称为“红木家具”,如乾隆四十一年内务府造办处的“陈设库贮”对当年旧存的红木家具及海梅木有详细的记载。
而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酸枝木”与海梅木或红木实为同物异称,从目前所能看到的档案及文献记载来看,“酸枝”这种称呼的家具比红木以及海梅木出现得更晚,在光绪时期开始登堂入室,成为富户人家的陈设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经兴盛就从未衰败的红酸枝,跨越了朝代的更迭进入现代社会后,其价值和意义更被人们所看重。红酸枝家具不仅满足了中国人与生俱来对于红色的喜好,而且只需打蜡无需上漆的制作方法也弥合了现代都市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追求,因此在大江南北销售都非常火爆。鉴于市场需求的庞大,红酸枝原材料也逐年稀缺起来。
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专家杨家驹也对红酸枝未来的稀缺表示了担忧。他认为,红酸枝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类型、款式的高档红木古典家具,也适宜制作装饰工艺品、乐器、雕刻等。由于这几年砍伐严重,老挝红酸枝数量已经非常稀少。可以预料得到的是,如果不加以严格保护,不超过五年时间,一旦木材被砍伐殆尽,老挝红酸枝将像海南黄花梨一样一木难求。
白酸枝与红酸枝的区别
一、材色。红酸枝木材颜色为红偏紫,颜色较深且容易变深,放置时间越久会越深紫色甚至接近黑色,也就是有很深的色素,用酒精沾布擦拭会得紫色,一般称之为老红木,此材有丰富的油质(红酸枝毛细孔里的不是水分,是油质与胶质),是近代高级家具用材。白酸枝性质与红酸枝多有接近,但色素较淡,也不容易变深,一般称真红木或红木。
二、毛细孔。白酸枝的毛细孔较小,红酸枝的毛细孔较大。
不过,红酸枝被称为老红木的老字一般是为了与白酸枝作区别增加上去的,与真正的存放年份的老无关,且目前市面上的老红木多是属于新料,不要被老字给骗了。
红酸枝种类
红酸枝是目前国内红木家具制作的主流用材之一,根据《红木国家标准》规定,酸枝可以分为红酸枝和黑酸枝两大类,其中红酸枝家族成员众多,红酸枝下面一共包含有7个树种,分别为巴里黄檀、交趾黄檀、奥氏黄檀、微凹黄檀、绒毛黄檀、中美洲黄檀和塞州黄檀七个树种。其中前三种为东南亚的红酸枝,市面上也最常见。
现在市场上一般都是不规范的叫法,称俗称的比较多,比如老挝大红酸枝很多人就称为交趾黄檀、花枝一般称为巴里黄檀,白酸枝一般称为奥氏黄檀。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核桃老农文玩”微店查看图片:
----分享----
点击右上角“...”标志,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