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道尽王世襄一生与古典家具的态度和情缘...1、青年时对家具搬动比较随意。(研究之前)2、中年时对家具搬动总是小心翼翼。(研究之中)3、晚年时对家具搬动却视如珍宝。(研究之后)缘何博学多才的“京城顽主”越老越有力气?这大概就是古典家具的魅力所在。第一阶段:王世襄出生于年。此时,父亲任职外交部条约司,勤奋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母亲娴雅高贵,持家之外,寄情绘事。王世襄就在这样温馨的家庭里度过了婴幼时期。早在少儿时期,在父母营造的宁静而闲适的家庭氛围里,王世襄快活自在。京城的各类传统玩意儿,除了京剧、养鸟这两项他没有“深情投入”,其余杂七杂八的玩意儿都玩得有板有眼。稍大,他又秋捉蛐蛐,冬养鸣虫,还学会了在葫芦上烫花的技艺。那个时候作为富贵人家,王世襄家里的家具也并不少见,但是年少的他并不觉得家具有什么文化意义,觉得那只不过是日常家居用品。第二阶段:年,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艾克,因为工作的便利有机会接触到了明式家具。于是,他一边教书,一边忙于《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的测绘与编写工作。彼时在北大读书的王世襄偶然结识了艾克,经常到他家里做客。而那时对明式家具热爱不已的艾克就教王世襄如何给硬木家具拍照、测量。王世襄惊奇地发现,如此普普通通的家具,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学问。经过一次次的观摩和思考,王世襄渐渐地被中国明式家具的简约、含蓄之美吸引。后来,王世襄受梁思成先生的邀请,到营造学社担任助理研究员一职,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营造法式》中的小木作做研究。这让王世襄更深入地接触到古典家具,也因此让他走上了明式家具的收藏和研究之路。年,“文革”的风暴席卷之初,王世襄耳闻目睹京城红卫兵“破四旧”的“壮举”,已经预感到家里多年精心收藏的明式家具、佛像、铜器、鸽哨、古籍善本和自己的手稿,都会被划入“四旧”之列,遭到灭顶之灾。王世襄被迫起来“自我革命”。他主动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来抄家。他心里不愿意与这些朝夕相处的文物分离,但又不忍心看到它们毁在家里。王世襄这种明智的选择使自己的珍品躲过了一劫,并在日后又重新收回了绝大多数的心爱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