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家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维修和制造海船,当时郑和的船队中有大量的木匠和铁匠,他们在闲暇时间,将从各地带回的各种珍贵硬木制成家具销售,逐渐就形成了明代的硬木家具产业。明式家具从主体到修饰,都和造船技术有着密切联系。
正在热播的历史剧《大明风华》中,出现了大量的明式家具,但这些家具的用材和款式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估计很难经得起考证。因为明代中后期的嘉靖、万历两朝,宫廷家具仍以漆器为主,大量的热带名贵硬木进入中国,是从隆庆开关后才开始的。
说起明式家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黄花梨。那么,《大明风华》中的那些历史人物,有没有可能使用黄花梨材质的实木家具呢?
要了解黄花梨,就必须先谈降真香。降真香是诸香之首,古人对它的崇拜已经超过了沉香,由于唐宋时期大量采伐,降真香到了明代已濒临灭绝。于是,人们尝试用带降真香味道的“印度花梨”来代替降真香,但这类带香味的木头,和降真香的药用价值和香味相差太远,不受民众喜欢。结果,郑和下西洋时带回来的这些“印度花梨”,在港口(江苏太仓)越堆越多。
后来,造船的工匠们将积压的“印度花梨”制成了精美的家具,这次它们到了民众的认可。这些家具的纹理优美,很像中国传统的老梨树家具的花纹,因而被称为“花梨”。随着花梨木家具的盛行,反过来激发了大量海运花梨木的势头,更多的花梨家具在几十年后流行于大江南北。
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贵黄不贵黑,所以黄花梨更受推崇。由此来看,从永乐到宣德的这段时间,是有可能使用黄花梨家具的,尤其是南方地区。但明式黄花梨家具生产的黄金时代,并不在明代,而是清前期到清中期的这多年。
对于明式家具所使用的花梨木产地,目前还有一些争议。从文献记录来看,南海诸国和印度沿海当时都有出产,而不是现在东南亚国家的北部料。当然,花梨木中价值最高的,是海南黄花梨,有“木黄金”之称。海南黄花梨之所以珍贵,除了它是实木家具的良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生长周期非常漫长。
海南黄花梨从幼苗生长开始,约15年后才开始结心材(只有心材才适合用于家具制作),20年树龄的心材直径只有2到5厘米。野生海南黄花梨至少要到年,才可能成为制作家具的材料。康熙时琼州(海南)昌化县令的一封奏疏中,曾提到海南黄花梨的产量:“每岁装运花梨,勒要牛车二三十辆。”由此可见,海南黄花梨产量是很低的。
海南黄花梨对成长环境要求很高,需要全年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阳光照射。野生的海南黄花梨,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吊罗山海拔米左右阳光充足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海南独有的珍稀树种。吊罗山东部地区的黄花梨因为阳光更为充足,雨量充沛,因而生长较快,但材质相对稀疏,油性差,管孔粗,花纹大;西部地区的黄花梨因地势更高,生长缓慢,油性较强,材质更为细腻,花纹丰富。
海南黄花梨的密度不算太大,可能比红木(酸枝木)还要小一些,但木性非常稳定。用海南黄花梨制成的家具,不论寒暑都不变形、不弯曲、不开裂,还有一定的韧性,可以制作各种异形家具,比如三弯腿,其弯曲度非常大,只有海南黄花梨才能制作,其他木材很难胜任。海南黄花梨放入水中,呈半沉状态,即不完全沉水水中,也不全浮于水面。真正的海南黄花梨,有着冰水混合物一样的密度。也有少数材质特别好的海南黄花梨密度较大,能够沉在水底。#家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