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芳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单位龙顺成的第三代传承代表人。
李永芳先生技术全面,是行业里少有的系统掌握设计、木工、雕刻、烫蜡等工艺的传统家具制作大师,精于传统硬木家具的制作与古旧家具的修复。
建国后第一个发现海南黄花梨的人。
年入行
李永芳先生于年进入鲁班馆“义成福记”当学徒,师承张秀芹先生(后来也成为李永芳的岳父),学徒期间,因聪明好学、悟性高,对每一项制作技术要领和手法都细心观察揣摩,深得张秀芹师傅的赏识,并得到其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法真传。进步之快,在同为学徒的人员中出类拔萃。
年,蜗居鲁班馆胡同一带的龙顺成桌椅铺被批准公私合营,与修理和生产硬木家具的兴隆桌椅铺、义成桌椅铺、同兴和硬木家具店、义盛桌椅铺、六丰成桌椅铺、宋福禄木厂等大小三十五家生产经营传统家具的作坊铺面公私合营。合并之后众人公推名气最盛的“龙顺成”为大一统的名号,定名为“龙顺成木器厂”,厂址设在晓市大街48号,隶属于北京市木材工业公司,李永芳也就顺利的进入了龙顺成木器厂。
成为龙顺成技术总管
年,李永芳被任命为龙顺成木器厂党支部书记,他对技术特别钻研,公私合营以后每周干部参加劳动,其他人去搞卫生,他就去车间干活,在此期间系统地掌握了木工、雕刻、烫蜡等工艺,所以他的技术非常全面。比如要制作三弯腿,他一般都要画出两个面的图纸,然后做出立体的样品。如果只会画单面,不会画两面的,脑子里就没有层次感。李永芳想好什么样子,都要先做个样品,车间按照样品制作。雕刻的部分按照传统的古代纹样拓下来,家具上的纹样借鉴玉器、青铜器上的比较多。图案的应用要恰到好处,不能生硬,根据家具的部件尺寸放大或缩小,或繁复或简练,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技术科开发的
由于精通从原木到成品的整个制作流程,退休之前李永芳一直担任龙顺成中式家具厂的技术科科长,成为龙顺成的技术总管,负责审图纸、开料单和审核。李永芳特别留心学习,从年开始经常出入故官博物院、国家图书馆,把大量的经典家具的造型、图案纹样拓下来,记在脑子里,日积月累,开阔了家具制作的思路。技术科开发的李永芳师傅所负责的技术科在这段时期先后开发了“三线绣墩”、“如意绣墩”、“五腿花台”等产品,出口到北欧、东南亚,以及美国、古巴等国,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与文人大家的交往
工匠们常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学艺的历程中师傅只是一个指路人,真正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要靠自身的努力。李永芳并不满足于从师傅那里学到的技能,在给王世襄、陈梦家等大家修复明清硬木家具时,常与他们共同研究、相互切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理论水平和鉴赏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为他日后成为硬木家具界权威的鉴定专家打下了基础。李永芳师傅与王世襄等先生一起座谈
王世襄先生早年经常去东西晓市、鲁班胡同一带探寻、钻研硬木家具,期间与龍顺成的石惠、李建元、祖连朋等多位木匠师傅关系紧密。
王世襄写《明式家具研究》一书的时候,当时李永芳在龙顺成任书记,有关清代宫廷家具的藏品全部由李永芳介绍和推荐,最后共有55件龙顺成所藏经典家具被收录在《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中。
李永芳还为王世襄先生修复过一件经典的明代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和一件紫檀桌(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李永芳修复的明代黄花梨圆后背交椅
李永芳师傅修复的紫檀无束腰裹腿罗锅枨画桌
年,王世襄先生将历经数十年购藏的79件明清家具,以万美元的象征性价格转售香港富茂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庄贵仑先生,条件是这些家具不能离开内地。11月9日,庄贵仑以其父志宸、叔志刚的名义将这批家具无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辟专馆收藏并命名为"庄志宸、庄志刚明清家具馆"。
王世襄先生在《自珍集》中撰文详述此事经过∶"香港庄贵仑先生为纪念其先人,拟购买拙藏明清家具,捐赠上海博物馆,成立专门陈列室。予欣然同意,并有诺言∶只要先生自己一件不留,全部捐给上博,那么我用了40年搜集到一起的并已编入《珍赏》的家具79件也一件不留,全部奉上。同时我还不计所值,给多少是多少,决无二议。"
陈梦家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和王世襄是燕京大学的同学。陈梦家喜欢明式家具,他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收藏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里除了王世襄先生的收藏,收录最多的是陈先生的家具收藏,因陈先生早逝,陈梦家的夫人赵萝蕤将26件明式家具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在陈梦家先生的收藏中,有一张黄花梨的琴桌是由李永芳修复的(下图)。黄花梨双面平琴桌
杨耀先生是原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的总建筑师。艾克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时,杨耀是艾克先生的主要助手。李永芳与杨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认识,杨耀主要做研究,来到柜上从来不买东西。他曾设计过一些家具,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设计了一个沙发圈椅,造型很简单,基本形式是个矮的圈椅,腿从后面支起来。年前后,杨耀为邓拓母亲设计了一个纪念盒,由李永芳制作。纪念盒非常精致,材料用紫檀,完全用旧料,盒子外面是紫檀,樟木做里子。盒子后背是三屏风样式的,摆在一个香炉腿的小桌上面。黄胄,原中国画研究院的副院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收藏,那时工资很低,只有80多元,他的收入全部用来搞收藏,卖画也是为了买画和古玩。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他在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当顾问,从龙顺成厂里买了几件家具,其中一件是紫檀多宝阁,前脸是紫檀的,背板是金漆描画的,里子用柴木制作。过去紫檀比黄花梨少,背板一般都用松木,抽屉是黑漆的,也是一般木头。黄胄还收藏了一对带鼓钉的绣墩,也是从龙顺成买的,这个绣墩曾在设计科放了一段时间,一直被当作脸盆架使用。清紫檀五开光绣墩
此外李永芳还给同仁堂老乐家修理过一些家具,乐十七(老二房的十七老爷乐东屏)于年元旦在北京西四开设怀仁堂,20世纪50年代将珍藏多年的明清古玩及木器无偿地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海南黄花梨的再现
年春季,全国物资交流会在上海召开。海南行署带着一批黄花梨作为当地的土特产参加本次交流会,会后这批木材留在了上海雕刻四厂,被当成一般木材,做了一些柜子的背板、桌子的抽屉板等家具内部部件和一些工艺品。当时龙顺成要制作一批上漆的家具出口,所谓"南漆北蜡",北方家具多上蜡,南方家具以漆活见长,龙顺成便派工人去上海学习上漆技术。学习期间,工人在上海雕刻四厂看到用这些木材制作的家具和工艺品,便和李永芳联系,介绍说这批材料像是黄花梨,但不敢断定。海南黄花梨又称"降香黄檀",属豆科蝶形花亚科黄檀属植物,其材料温润,纹理美观。黄花梨木在我国明清家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经典的明代家具中,多采用海南黄花梨为材料。而在崇尚黄花梨家具的明清时期,树木就已被砍伐过度,外界一度认为黄花梨已经绝迹。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再使用海南黄花梨制作新家具。赵汝珍提及市场上较为珍贵的几种木材,认为"木质之佳,除紫檀外,当以红酸枝为最",但未提及黄花梨。李永芳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制作硬木家具,经常与王世襄等人打交道,帮着他们修复一些黄花梨的家具,所以他对黄花梨非常熟悉。李永芳让工人们从上海带几块样板回来,样板带回来后他确定是黄花梨。"早在年代就有专家说黄花梨已经没有了,所以当时真是有点不敢相信",李永芳师傅说,虽自己已经认定,但为了更加严谨,就带着这些样板找龙顺成其他师傅和一些专家学者进一步确认。经确认无疑后,李永芳和厂里的领导都非常激动,随即向上海雕刻四厂打听这些木材的来龙去脉。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龙顺成向国家物资局木材局申请从海南调拨黄花梨木。经过层层审批,年木材局下发调令,龙顺成派李永芳去海南考察黄花梨材料。最后李永芳找到当地黎族的生产合作社,上山砍伐木料时发现明代砍伐遗留的树根还清晰可辨。半年后用六毛钱一斤的价格带着35吨海南黄花梨木料,装了一火车皮满载回京,后来用这批木材为中南海和钓鱼台做了一批沙发,李永芳师傅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找到海南黄花梨的人。李永芳在海南考察黄花梨后来国家出于保护,严令禁止再开发。现今,黄花梨木料已很稀少,价格也相当昂贵。也许您还不太明白,这木材还不是哪都有呀,何必这么大惊小怪的跟发现了金矿似的。这您就有所不知了,中国的古典家具讲究的就是用料,像黄花梨木、紫檀木、鸡翅木等等都是很珍贵的硬木家具材料,有好的木料做基础,再加上工匠们施展独特的技艺,才能制成一件可以传世的上乘极品硬木家具。天安门城楼电视柜
年,国庆节举行庆祝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上天安门城楼与群众共同庆祝。考虑到毛主席年事已高,周恩来总理提出,对游行庆祝场面进行直播,毛主席先在现场站一会儿,再回休息室,休息的时候看电视直播,这样不致过于疲劳。
庆典指挥部最后决定执行周总理的提议,从国营天津无线电厂调来电视机,电视机搬来了,可是,有了电视机还得有电视柜呀。
当时有关部门就向南方征集了一些设计方案。周总理看了以后都觉得太奢华、太繁琐,跟天安门城楼古朴、典雅、大气的风格不相符。
后来有工作人员说,北京有个老字号,是百年老店叫“龙顺成”,他们兴许能设计出来。这样就找到了龙顺成。陈书考厂长一听事情的缘由,连夜赶回到厂里,找来老技师们就开始设计。
李永芳带领技术科的老师傅设计出五个方案,周总理看了又看,最后圈定主题为"梅花欢喜漫天雪"的设计方案。当时一共做了五个。电视柜高mm,宽mm,厚mm,主体材料为黄花梨,框架连接采用榫卯结构,造型为典型的明式家具风格,两扇门设计成度开合,电视机搁架下面的柜门板上以竖向装饰线条装饰,配以用整块木头雕出花朵和梅花枝叶的"梅花欢喜漫天雪"的图案,整个柜子简洁、大方,纹饰精巧,朴素而蕴含着典雅的气质。
李永芳还主持参与设计了“中南海紫光阁大屏风”、“北京饭店合欢木大屏风”、“民族饭店小餐厅家具”等一系列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安排的国家级外事用品。其间还承接了外交部礼宾司赠送给朝鲜首相金日成五十大寿的礼品任务。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在那个时期,李永芳为完善企业京作家具制作技艺工艺标准,他利用业余时间跑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地查看资料及实物,把大量精美的家具造型、榫卯结构的运用记录下来。在严谨的传承“京作”家具制作传统技艺的同时,先后主持制定了龙顺成各工序技术标准、工艺规程,并在硬木家具行业中被普遍采纳,成为北京市的行业标准。
至年,李永芳被派往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香港分公司,负责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古旧硬木家具修理工作的技术指导。年至年,举办三次硬木家具讲座,主讲:《明清家具特点与鉴定》、《京做硬木家具的特点》等方面的知识。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拐子沙发”成为龙顺成的畅销产品。
三人拐子沙发
代表作品
李永芳经过多年的制作经验积累,加上对中国古典家具的传统制作方法及对明清古典家具的纹饰和传统美学的理解,在吸取老式圈椅在造型款式设计及美观舒适度等方面的精华,用深厚精湛的技艺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素圈椅,成为圈椅中的经典器型,深受红木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并被誉为“李氏圈椅”。
这款圈椅一直是龙顺成的畅销产品?????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引用《手艺人·京作硬木家具·李永芳》薛坤著。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