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椅全名有束腰卷草纹带托泥圈椅,因为是为清朝皇家御制的座椅,所以又名“皇宫宝座”被世人称之为“圈椅之王”
具体来说他是为乾隆皇帝御制的,由郎世宁参与设计,宫廷造办处制造!存世的一共有四件,据说是一件为乾隆所用,其余三件均留为备用!至今均保存在故宫博物馆,整体非常完好!
皇宫椅属于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的过度,具体的说皇宫椅应该属于明式家具,他是在圈椅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因为是为皇家御制,所以制作与蕴含的寓意颇为讲究。为了彰显皇室威严,在保留圈椅的基本器型的同时,在器型、装饰上都进行了改造:在扶手、靠背板、四足等不同位置雕刻了翻转延伸的卷草纹。
整体器型,法效天地之形所制。上部椅圈为天,中部坐板为方,人端坐在中间,暗合天地人三才合一之说。
椅圈成半月状,对端坐人形成环抱之势,左右联帮棍与素圈椅不同,为c字形,成拱扶之形,这种造型表现了对主人庇佑的一种姿态,下部成内翻马蹄腿,自然流畅,光挺有力,鼓腿彭牙的结构,其造型近似于屈腿纵体的奔马,他体现了一种雄浑的气势,我们都知道,满清入关前呢,曾经是马背上的民族,所以蹆足运用了矫健的马蹄腿,最下部带托泥,底部有龟足,龟足的设计不仅使整个皇宫椅显得轻灵,而且对下部托泥起到保护作用,防腐杜潮,传说封建时期人们认为整个天地是由一只龙龟背驮着规律运行。皇帝是封建社会的主宰,于天地之间,主宰着世上的一切。所以说皇宫椅的设计颇具深意!
在中国古典家具中,椅属小器,然而皇宫椅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其做工之讲究,榫卯形式运用之复杂之处甚多于其他家具。一经面世,便艳绝四壁,为坊间世人所追捧。
今天咱们就细致地欣赏下这套刚刚做好的皇宫椅,他通体由白酸枝所制,他长为63公分宽度为50公分,坐高为49公分,通高99公分。上下身的比例略等,比例非常协调!如果上身过高则头重脚轻,上身过低则显整器呆滞。所以首先比例拿捏很重要!
咱们看一下椅圈,一件皇宫椅椅圈的形状几乎决定了整个椅子上半身的造型是否优美,椅圈由3种不同形态不同尺寸的弯料用榭盯隼链接而成。
其用料长短粗细非常考究,因为与椅圈连接的靠背、前后腿上截和联帮棍的粗细并不一致,靠背宽,其余窄依次过度,因此为了搭配上的讲究和谐,椅圈上连接靠背的那块料应该最宽,而与后腿上截和联帮棍相接的椅圈用料则应该稍窄,因此椅圈后部最粗,中部次之,扶手拐弯处最细!前腿再交搭在扶手拐弯处末节,缓慢过度,势如张工,张弛有度,非让悦目!
认真观察一下可以发现,其实皇宫椅的扶手是由两条太极线组成的。其造型和他的粗细变化越有太极线的感觉,也就做的越好!其连接的楔钉隼一定要严丝合缝。因为椅圈非常受力,如果榫卯做的不严谨会直接影响其寿命!最后就是椅圈末端的扶手,扶手的大小应该适中,一个手刚刚抓住最为合适,其卷草纹雕饰非常讲究,采用的是“穿枝过梗”的雕刻手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错位雕花”的方式,两面的花纹并不一致。将扶手上的雕花平展开后,将是一副完整的卷草纹图案,俗称“过枝”,是种十分费工的做法。扶手雕花内部要挖干、挖净,看上去应干净、透彻。
做到这些,就整个椅圈来说就是非常完美的了。我们在看下靠背板,靠背板为三段攒接,与联邦棍一样同为C字型,供扶状,全部都是为了突出其使用者之尊贵!造型上小下大,三段分布的比例一定要协调,上下宽窄比例要适度,宽窄尺寸运用的要刚好符合人体的视觉感官,也就是我们自然俯视之时,其靠背板看起来也是上小下大的!靠背板的边框起剑脊棱线脚,非常巧妙,既符合方性变化的节奏,又丰富了空间层次感,使椅圈和椅盘的方与圆、刚与柔,过渡的非常自然和谐,同时剑脊三角的形状与椅圈相交的位置,采用飘肩的形式,可以更好的融合,以及前后腿上截,因为都有倾角,所以榫卯制作并非垂直的,能做到严丝合缝,不做粉末填充,是十分考验木工技术的!
靠背板上截产底浮雕开光镂空花纹,是卷草纹的变体;这块木料要特别加厚,来凸显纹饰的质感,而且雕刻的要非常精致,因为他是整个皇宫椅的第一视角!
中截素板做平镶工艺,因为这个位置与人体直接接触,所以平镶,靠感最为舒适!做凹进去,是完全错误的!下截亮脚,轮廓近似倒挂的蝙蝠。有福到的美好寓意!靠背板和椅圈及椅盘相交的地方使用了四块面积较大的镂空角牙,加强了从正面观看的装饰效果。但是角牙并非属于完全的装饰,他对椅圈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所以应用拉槽口的方式,嵌夹于靠背和椅圈之间。不应该是完全的粘合,或者打木钉的形式!
前后腿上截均做有牙条,后部的延边起阳线,造型与靠背板相反,给后部留白做弥补。过度与椅圈平行,设计的非常巧妙,同时为稳固整个椅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扶手下的角牙支撑着扶手的出头位置,对其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延边起线内锼一个小猫耳,大小宽窄适度,不喧宾夺主!与靠背板主次分明。联邦棍设计圆润,上小下大,缓慢过度,因顶部较小,直接嵌在椅圈下方,所以下部应做长方形榫头,插入面框,这样才能防止联邦棍出现旋转,变形的情况,而并非是圆形直接插入椅盘中的!因为皇宫椅通高的尺寸是固定的,所以后腿的长度制作,很好换算,所以前腿的长短就至关重要,他可以直接影响椅圈的倾斜角度,前腿上截过高,椅圈会过于平缓,过底则不易于支撑手臂!所以尺寸拿捏要准确,才能让整个皇宫椅的上部既美观,又实用!
我们在看中部的椅盘,大边和抹头用料要厚,因为皇宫椅线脚制作非常讲究,冰盘沿制作层次分明,用料厚才能做出如此优美的质感,另外用料厚对整个框架的稳定也至关重要,用格角榫攒框嵌板,采用落堂起鼓的形式,落堂起鼓呢,是将面板原本的平面边部进行微微的圆化,远看依然方方正正,近看上去像鼓起来一样,俗话说“看着方,摸着圆。”,
“起鼓”工艺更加的圆润通融,手感更光滑,同时,边框的内角做了捣圆,不仅美观,而且他相比直角对面板的收缩与膨胀起到一个缓冲作用,不会因为面板的收涨而变得不成样子!攒框镶板工艺一共有三种形式,一是落堂起鼓,二是落堂,三是平堂,而一张皇宫椅就同时运用到了,像靠背板上节采用的就是落堂踩鼓的形式,面板低于边框。靠背板中部采用平堂做法,面板与边框平齐,三种做法,适用于各种家具不同的位置!在看下底部的穿戴,穿戴设有两根,用燕尾榫形式嵌入面板,更加稳定,牢固!
面框下部设有束腰,如腰带,让整个皇宫椅如女子半曲线迷人。束腰有两种做法,一种低束腰、一种高束腰。综合来说,它们的作用是使面板与腿足之间增加一个过渡,从而增加其装饰艺术性。但是不管是高束腰,还是低束腰,与之连接的蹆足榫卯,一定是贯穿束腰,直插面框的!
下部的蹆足大料挖缺,均为内返马蹄型,与牙板两端相接,边缘起线,尽端交圈,过度的非常自然,采用鼓腿彭牙的形式,鼓腿彭牙是由束腰家具的一个典型榫卯结构形式,蹆足在束腰以下,向外鼓起,与彭出的牙板相辅相成,皇宫椅的鼓腿彭牙要做的饱满,才会显得下部稳健,这需要把牙板加厚,外翻,蹆足顺势与牙板相接,才会显得更为稳重,鼓腿做的太小则显得呆萌,失去重心!起结构是抱肩隼的形式,椅盘受力越大,其结构反而会越为严谨牢固!因为皇宫椅与圈椅一样,均为四腿八岔的形式,所以内部的榫卯制作要更为讲究,一定要严丝合缝!脚底的卷草纹与蹆足一木连做。纹理色泽和谐统一,甚为美观!
皇宫椅的蹆足有两种做法,一是蹆足上下分做,故宫原款采用的是这样的形式!二是蹆足一木连做,上下一体,一木连做又分两种做法,一是以嵌夹式的格角榫与面框相接,二是面框打圆孔套入蹆足,但是很明显,第二款做法是不合理的,也是偷工的典型做法,会直接影响其结构寿命。为了不满不同人的需求,我们也是做了两种形式,左边的是腿足分做,右边的是一木连做!
在看下腿足下部带有托泥,同时做有线脚,托泥可以稳固四足,四角做卯眼嵌夹蹆足底部下大上小的榫头。最底部设有龟足,形态较小,轻灵,给整个椅身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皇宫椅被公认为圈椅之王,并非偶然,设计之精妙,展现了祖先尊天敬地的亘古文化内涵,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心理和精神影响。皇宫椅那种拙扑中见风华卓约、简洁中显神韵浮动的艺术感染力,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中华民族木制家具文化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厚重文化底蕴。也是众多喜欢红木家具人的挚爱!
好了,朋友们,这样工料精绝的皇宫椅,就介绍完了,本期视频就做到这里,喜欢明式家具,喜欢明式经典的朋友,就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