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余江12月29日消息(记者王一凡通讯员陈建红)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鹰潭市余江区龙岗工业园区,一阵阵紫檀红木的芳香扑鼻而来,展厅内各式家具采用采用国标红木黑酸枝紫光檀精制而成,雄浑大气又不失细腻。
紫光檀主要分布在非洲干旱沙漠地带,生长极为缓慢,逾千年方可成材,存量极为稀少,自古以来就有“寸檀寸金”的说法,被人们称其为“帝王之木”。“紫光檀密度高达1.3,材质坚硬、滑润,加工后色泽、触感极似犀牛角,似铜镜,像美玉,所以俗称犀牛角紫檀。”该公司负责人毛淳介绍。为从源头上把控木材品质,公司在非洲莫桑比克包有紫光檀原产地林区场,原材料漂洋过海而来,从原材到成品家具没有任何中间环节。
余江是雕刻之乡,一块普通的木头,经过余江的能工巧匠雕琢,便能化腐朽为神奇。30岁出头的毛淳是一位“雕二代”,在父亲的雕刻熏陶中长大。“我很小就看到什么是妙笔生花,什么是栩栩如生,”毛淳说,他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手工作坊中,完成了自我的艺术启蒙。
因为对传统文化技艺的热爱,他年大学毕业后放弃某工厂的高薪,坚定选择了从事雕刻行业。在传统的红木家具制作工艺基础上,毛淳植入余江的雕刻工艺,几经专研派生出“余江丝翎浮雕”技法,为木雕这一传统民间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余江丝翎浮雕”保留中国工笔画精致细腻、形神兼备的特点,通过木质载体以浅浮雕的形式立体呈现(央广网发通讯员供图)
与记者一样,对“余江丝翎浮雕”感兴趣的人不少。一群前来参观的市民朋友被一张紫檀大床吸引了,床靠背板以丝翎浮雕手法雕刻“松鹤延年图”,表达“千岁之鹤依千年之松”意韵。
大家一个个凑近看得仔细,情不自禁用手摸一摸靠板上的图案,“鹤太逼真了,眼睛呼之欲出,羽毛刻得根根分明,树枝苍劲有力,每个角度都很立体,看每个角度都有不一样的光泽,不亲手摸过真不相信这是用硬硬的木头雕出来的。”观者林先生不住赞叹着,忍不住伸出手又“确认”了一遍。
毛淳介绍,丝翎源于翎毛,因翎毛画是工笔国画的一种门类技法,丝翎浮雕保留中国工笔画精致细腻、形神兼备的特点,通过木质载体以浅浮雕的形式立体呈现,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是木雕行业的一大创新。
世界再喧嚣,而匠人的心必是沉静(央广网发通讯员供图)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真功夫。在加工车间里,横刀、勒刀、剔刀、逐刀、奏刀等工具在30余名能工巧匠手中灵活运用,刻出紫檀木丰富的纹理变化。其色泽深浅交织,榫卯一阴一阳,经匠人之手精细打磨,别样的内涵高贵气质便氤氲开来,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质感。
匠人何师傅正在雕刻一只拳头大小的仙鹤,一支小小的三菱刀在她手中不停转动,“这种工艺要求特别高,每一片羽毛,我的小刀要运刀几十甚至上百次,不同位置、不同视觉角度的羽毛要用不同的三菱刀来刻画,才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与光影层次感。这只小鸟至少需要1个星期才能雕刻出来。”世界再喧嚣,而匠人的心必是沉静的。
犀牛角红木家具特点古今相融,以内敛沉稳的古意为基调,既体现中国传统神韵,又具备现代元素,聚观赏性、功能性为一体,深受喜爱红木的消费者欢迎。南昌的张老师特意前来,他此次购买的是一张中堂椅。张老师毫不掩饰他的喜爱,“这几样家具往家里一放,厅里低调、雍容、华美的气韵就有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都不错。”张老师是普通工薪层,他说一次性买全套(5件)有压力,选择分次购买。
根生千年终破土,雕艺传情刻人生。作为本土的文化企业,犀牛角红木闪烁着艺术的光辉,其丝翎浮雕工艺已成为余江雕刻文化的一支劲旅,目前正在申报鹰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载体传承与创新。”在毛淳看来,致力于传承经典、创新发展,就是他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