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专业创建时间
河北科技大学金融工程专业成立于年,拥有在校生余人,截至目前,已有五届毕业生,升学及就业情况良好,受到社会欢迎。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大型企业财务投资部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掌握现代金融理论,熟练应用金融计量、经济优化和金融工程技术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数学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金融投资问题,能够在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从事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金融风险管理、投资与交易策略设计、公司理财、跨国投资和现金管理等金融实务工作,或在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金融管理或相关领域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之一
与时俱进,密切追踪金融实践领域发展前沿。根据本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向,不断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度重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强化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等知识结构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力提升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专业特色之二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支持有条件同学进行创业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不断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增加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证券投资分析等课内上机课时,优化和更新金融市场调查、金融建模、金融投资模拟、专业实习、企业认知实习、金融工程课程设计、资产组合管理课程设计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实践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敏感度和对各类金融信息加以甄别、整理和处理的能力,提升学生把握金融发展趋势、学以致用和创造性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针对具体实际问题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对策建议的能力。专业特色之三
“宽基础+复合技能+多出口”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本专业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以量化投资和金融实务两个就业方向为依托,打造涵盖金融机构、大型企业、考研深造、政府部门、教学科研机构等多种单位的多个职业生涯发展出口。人才培养优势
基础夯实
河北科技大学作为工科院校,具有深厚的工科背景和数理基础,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深厚的数理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使用工程技术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定量化解决金融问题的实践能力。实验、实践教学资源丰富
从实验教学条件看,本专业实验室设施完善,设备先进,利用效率高,本专业可利用的实验室有:金融工程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MIS)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创业(实训)实验室等。拥有服务器、计算机、智能终端、万能大屏幕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和投影系统、智能交换机等多台套硬件教学实验设施。实验教学软件有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教学软件、虚拟交易所软件、全球金融咨询分析终端、金蝶经济学教学沙盘、金蝶工业、商业沙盘、沙道工业沙盘等多套实验实践教学软件,完全能够保障本专业各类理论课程上机操作以及实验和课内集中实践教学的需要。
氛围浓厚
依托经济管理学院深厚的管理学、经济学学术资源和浓厚的人文社科氛围,有利于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素养,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塑造学生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专业成绩
自专业成立以来,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多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经叔平教育基金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三创杯”国家级和省级奖励。专业考研率位居学院前列,多位同学考入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多位同学进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证券等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就业。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硕士生导师3人,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人。所有专业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80%。专业教师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项目、河北省统计局项目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十余部,多次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历史
河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立于年,是为适应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对外经贸人才需求迅速增长的需要,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经济学类全日制本科专业。本专业自年开始招生,至今已实现连续20年招生,目前已有17届毕业生,现有在校生余人。本专业自成立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省内外相关领域的重要骨干力量。专业定位与主要课程
本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和贸易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贸易惯例、规则及相关国家外经贸政策,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实务操作、外语运用、信息处理和跨文化沟通等能力,能够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从事对外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经贸合作等实务工作,或在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国际经济事务管理和研究工作,具有开拓思维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跨境电子商务实务、国际运输与保险、海关与商检实务、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管理、金融学、国际金融、国际结算、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生产管理学、商务英语、英语口语、Python程序设计语言、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本专业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在三至八年内完成学业,考核合格,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跨国公司、大型工商企业、外资合资企业、电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跨国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等工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投融资、保险和理财业务;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或国民经济综合部门从事外经贸或国民经济管理工作;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等。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发展,本专业已经形成一支规模适度、学历层次较高、学缘专业结构合理、年龄职称结构优化、梯队效应明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较为成熟稳定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拥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6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70%。多名教师有国外留学或访学经历。近年来,通过教师出国访学、国内访学、短期培训、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本专业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多年来,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并重,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教学方面,主编和参编10余部优秀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主持多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在科研方面,发表数十篇被核心期刊、SCI期刊、EI期刊检索的高水平论文,主持参与10余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多次获得省级奖励。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国际化
通过强化全英文课程和双语课程、引进知名教授和教师来华任教、定期举办英文学术讲座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学术思维,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教学形式灵活化
通过混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地教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实践教学多样化
通过商务谈判模拟、国际贸易案例综合分析、进出口综合仿真模拟等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集中实训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岗位能力。社会活动丰富化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引导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毕业生成就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和学生培养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稳步提升,教风学风持续改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本专业班级和学生个人多次获得学校、学院奖励,其中,国贸班,获得-学年省级先进班集体。本专业学生还在课堂学习之余,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科研项目、科技竞赛、专业知识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一大批学生获得数学建模、三创赛等全国性比赛的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其中,国贸刘尚同学参加的《基于复杂网络的“一带一路”钢铁贸易格局及演变规律研究》作品荣获年“挑战杯”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一等奖。近年来,本专业就业状况良好,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学院前列。一大批同学被中国农业银行、中信证券等国内强和知名外资企业录用,并逐渐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近年来,随着学风建设深入推进,本专业在校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考研热情高涨,毕业班考研率稳定在15-20%左右,其中级考研上线率达到了50%。多位毕业生考入厦门大学、东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院校深造。招生信息院长热线招生
-
经济管理学院QQ群:
图文编辑
王淑垚
责编
肖雨倩韩晓双程恕张一鸣
监制
杜聪李亚婷
审核
刘青芝鲍雪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