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中,红木只是其中一个传承的载体。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李学文来说,正是从对红木的热爱中,让他打开了一扇窥探历史的天窗:数千年的自然生长,数百年的工艺传承,红木仍然焕发勃勃生机,带着历史的烙印,带着文化的血脉。
1情缘初起缘于外观美爱在文化深钟爱传统文化的李学文与红木的结缘来自意外的相识,亦像是命运的安排。早之前李学文做过地板生意,生意做的好做的大,对木材的需求就多、要求也就高。正因此,李学文几乎把全世界生产木材的地方都跑遍了,欧洲、非洲、美洲、东南亚……有一次在老挝,李学文遇到一种特殊的木材,木质坚硬而手感细腻、花纹极为美观,让人爱不释手,李学文被这种木材深深的吸引。从木材商处得知,这就是上好的红木——大红酸枝,这是李学文与红木的初识。
这一见钟情的故事,并没有戛然而止。自那以后,李学文一头扎进了红木的世界,开始了解和研究红木。红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拥有年历史,盛行于明清。红木的珍贵,首先在于它的成材时间,黄花梨的成材需要几百年,而紫檀木更是需要上千年的时间,所以红木文化也是千百年成材的稀有树种的文化。其次,红木的硬度、密度第一,无蛀虫,不怕酸、碱腐蚀,堪称木中之王。而最重要的是红木工艺是无数伟大工匠与雕刻艺术大师心血的凝聚,以榫卯结构精制而成的红木家具一般不会开裂与变形,其木质活性美、结构自然美、造型古典美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隽永的鉴赏生命力。红木家具使用年限更是以百年计,可以让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和美的艺术享受。
2追寻之旅用生命去追寻用智慧去赢取回忆起自己的红木追寻之旅,李学文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过喜悦,有过欢笑,但也历经困难和艰辛。
你能想象当你乘坐的飞机在空中遇故障、久久无法降落时的恐惧吗?前往老挝采购木材的李学文算是经历了一回现实版的“紧急迫降”。由于是坐在头等舱,李学文亲眼看到乘务人员打开天窗在半空中长达50分钟的敲击,内心的恐惧无语言表。类似在炎热的非洲小黑屋被当地恶势力关上个两天两夜,亦或是进入广袤原始森林淘木的恐惧、出差国外的远途辛劳,这些在李学文看来,都算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还有一个小插曲,想来倒是蛮有趣的。文字功底深厚的李学文先生,在说外语的非洲,倒是吃了一会闭门羹。急着乘飞机回国的李学文,因为不精通外文,在路上与司机交流不畅。眼看就要误点了,好在李学文思维敏捷,急中生智的他拿出包里的笔和纸画了个飞机,方才准时到达机场。
李学文在追寻红木路上的这些小插曲,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历经沧桑。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也很契合李学文的红木事业——当你认真了,全世界都怕了。从红木到红木家具,李学文凭借对红木的热爱及敏锐的商业直觉,先后从东南亚、非洲、美洲等地大量采购10亿左右的红木储存,奠定了他的红木事业基础。年,李学文开始自己做红木家具,创立了深圳市东方宝鼎家具有限公司。
3放眼未来喜爱红木是初衷传承文化是归宿从一个红木爱好者到一个红木家具企业的董事长,李学文说,这里面有非常大的转换难度。作为爱好,这是个性使然,他可以尽自己的可能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红木收藏当中,从一个初识红木的爱好者,到一个玩家、收藏者。但是如果把红木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就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对红木认识的不断加深,李学文看待红木的眼光日臻成熟。优质的木材当然是做好家具的基础,但雕刻、榫卯、镶嵌、曲线等传统精湛的工艺,更是赋予了红木家具神奇的生命力,也为红木家具注入了民族文化的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效的机械化操作使得传统能工巧匠越来越少,进而造就了红木手艺的逐渐没落。就像红木家具独特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不用一滴胶,使得木材有机成为一体,不仅能控制木材变形、开裂,还能保证家具经久耐用。这是种技艺,更是种民族文化。李学文深爱红木家具的魅力,他希望保留这种古典家具图腾的手艺,更希望传承这种有着民族图腾象征的文化。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中国人对于家庭的观念很传统也很形象,房子、家具,都是家的象征,是情感的寄托,同时也是情感的传承。李学文总是笑称,以前,自己一直想做几件事:有钱了一定要盖几栋好房子,再做几套好家具,希望自己能为家人提供家的基础;而今,李学文已不再是那个初识红木的外行了,他会带着审视的目光来看待红木家具,看待红木的未来。李学文希望自己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家的基础,亦希望自己做的红木家具更有生命力,作为家族的传承,作为文化的传承,可在百年之后,仍然散发着独特魅力,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吧。
摘自《深圳航空杂志》年7月刊
《红木,是家具,更是文化传承》
(文/彭凌凌邝美娟、图/飞丘)
更多精彩尽在东方宝鼎红木家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