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黄花梨的资源稀缺有其深刻的历史缘由,那么作为近年来中国古典家具的主流材料,大红酸枝的枯竭主因,则可直接归结于市场的无度使用。
我们对黄花梨的一料难求、有价无市的感慨刚动了动嘴皮子,新的忧虑又来了——当下的古典家具主流原料红酸枝,还有多少存量可以使用?
从黄花梨到红酸枝,红木资源的枯竭,比我们的想象,来得更快。
眼看他人起高楼,眼看他人楼塌了
中国古典家具从明代到清前期发展到了顶峰。明中叶,以黄花梨木制造的家具,天然纹理,尤为华美;王世襄先生年出版的《明式家具研究》一书提出“中国好的明式家具都是使用海南黄花梨制作的”。皇室的尊崇为黄花梨带来了灿烂的文化和艺术生命,却也将其置于了加速谢幕的境地:明末清初,海南黄花梨接近绝迹。
岁月流转至年,海黄借助上海博览会海南代表团的药材展区,重现世人眼前。但,尚未喘息便临厄运——上世纪80年代,海南多地建立起海黄加工厂,至80年代中期,其价不过一两元一斤;此后,尽管海黄的来源越来越少、材料规格越来越小,价格却并未“暴动”。
“回到人间”整40年后,借助中国古典家具“黄金十年”的启动,海黄从年起一路高歌,平均每月上涨幅度近30%。彼时,越南黄花梨的价格每斤才数十元。
年,海黄原料基本绝迹,散旧家具、农具老料及药材商的囤积料成为市场上的海南黄花梨家具主原料;从年开始,顶级黄花梨料的行情启动;至年,在“海黄暴跌论”、“仿古家具泡沫论”、“游资撤退暴跌论”等观点甚嚣尘上,红木价格波动严重的背景下,上好的、比较完整的海黄老料价格仍逐步攀升至最高每斤元,折合每吨万元。越南黄花梨也拉近了与海黄的价格差。从开始,直径20厘米、长度1米以上的老料每斤破万,“一根木棍一条金”;~年间,用遗存小料做的手串,价格上涨了10倍,大几千一串再平常不过。
海南黄花梨,万人民币10年前可以买3吨,5年前可以买斤,2年前只能买不到斤,现在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了,10年涨幅超过倍。
一边是高高在上的价格、转向小众收藏的“深闺”;一边是海南黄花梨木材早已没有像样的交易市场存在,稀见的木料交易在一些藏家之间以几根木头、几块板的方式进行。
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大红酸枝还只是用于压船的材料之一;至清中晚期,因质地、纹理等优势,大红酸枝与小叶紫檀、黄花梨并列宫廷御用“三大贡木”。
年,尽管市面上红酸枝的存货量还算较多,但业界已经普遍感受到了同样的危机:够长度、直径大的优质好料越来越少。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家具制造企业,和游资一起四处寻找好料进行囤积,市场对大红酸枝成为下一个黄花梨的观点呈一面倒的支持。
更多一点儿了解↓↓↓
由资深收藏家们在香港成立,每天艺术交流、鉴藏资讯,精致生活、财富传承分享!(艺术圈优质资源交流平台!)艺术鉴藏淘宝捡漏请加艺术鉴藏珍贵藏品交流请加8
在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中医如何治疗白癜风